图片
立秋后阳气开始收敛,身体的抵抗力也悄悄减弱。而雨水一多,空气中的湿气变重,再加上降温带来的寒邪,很容易 “联手” 钻进身体。
紫苏,性温,味辛,既能驱散体表的寒邪,又能化解体内的湿气,就像给身体添了一把 “小火”,把寒湿赶出去,护住收敛的阳气。
尤其是痰湿比较重的,一定要在换季的时候注意补阳,护住阳气。
紫苏生姜茯苓粥:紫苏叶 10g(鲜品加倍,洗净切碎)、生姜 15g(切片)、茯苓 20g(打碎)、大米 50g、红糖少许(可选)。
图片
制作:①茯苓与大米入砂锅,加 800ml 清水,大火煮沸转小火煮 30 分钟至大米半熟、茯苓出味;②加生姜片续煮 15 分钟;③放紫苏叶搅匀煮 5 分钟,可加红糖调味。
功效:紫苏叶温阳散寒、理气化痰,生姜助其补阳散寒,茯苓健脾利湿减痰湿,大米护脾胃。
适用于阳虚痰湿体质,常见怕冷、腹胀、痰多、舌苔白腻者。
图片
张某2024 年就诊,1 年前体检发现右侧甲状腺结节(1.2cm×0.8cm),无不适未治疗;近 3 月胸闷、晨起白稀痰,偶胁肋胀,伴怕冷、月经后期量少,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复查超声:右侧结节 1.3cm×0.9cm,边界欠清。
图片
诊断:中医为瘿病(痰瘀互结证,兼阳虚);
治疗方药 —— 紫苏散结汤:紫苏梗 15g、浙贝母 12g、夏枯草 15g、当归 10g、川芎 8g、茯苓 15g、白术 12g、干姜 6g、炙甘草 6g。
紫苏梗:性温,理气宽中、散结通络,既助干姜补阳散寒,又能行气血、散痰瘀,针对结节 “痰瘀互结” 之病机,为方中散结通络的核心药;
浙贝母:性寒(佐干姜之温),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增强紫苏梗化痰散结之力,针对痰多、结节质地偏硬;
夏枯草:性寒(配紫苏梗之温),清肝散结、消肿,善治瘿病结节,兼顾患者胁肋胀之 “肝郁” 倾向;
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当归补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二者共行血中之滞,助紫苏梗通络散结,改善舌暗、月经后期等瘀血表现;
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同食疗方中茯苓之效,运化水湿、绝痰湿之源,减少痰浊对结节的滋养;
干姜:辛热,补阳散寒,助紫苏梗温化寒湿,改善患者怕冷、痰多清稀之阳虚表现;
炙甘草:调和诸药,健脾益气,兼顾脾胃运化。
服药 1 疗程后,患者胸闷、痰多症状明显减轻,怕冷缓解;服药 2 疗程后,复查甲状腺超声:右侧甲状腺结节缩小至 0.9cm×0.7cm,边界清晰;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经量增多,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随访 3 个月,结节无增大,诸症未复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线上炒股配资开户平台,配资股公司官网,贵阳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