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化名伍豪、少山、飞飞等。他的祖籍在浙江绍兴,而他在江苏淮安降生。众所周知,周恩来作为一代杰出领袖,不仅被誉为全世界公认的心怀坦荡、大局为重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深谋远虑、指挥若定的军事家,以及一位纵横捭阖、外交手腕高超的外交家,以及一位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红管家”。然而,关于周恩来生平创作的诗词,知晓者却为数不多。
南开私立读书时,作诗六首。
1910年春季,周恩来离家赴奉天(今沈阳),与任职于奉天度支司俸饷科的伯父周贻赓同住,并就读于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高等丁班。至1913年二月,伯父周贻赓因调任天津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周恩来亦随同前往天津。同年八月十九日,他考入私立南开学校(中学),被编入一年级己三班(后更名丁二班)继续学业。在校期间,周恩来曾先后担任“敬业乐群会”副会长、会长,《校风》杂志总经理、演说会副会长、国文学会干事、江浙同学会会长,以及新剧团布景部副部长等职务。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这两首诗巧妙运用隐喻,抒发了对当时封建军阀政府和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强烈愤慨,以及对人民美好生活的深切渴望。这两首《春日偶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歌作品,于1914年10月发表于《敬业》杂志(由“敬业乐群会”主办)的创刊号上。
“同学竞相疾行,君独拔得头筹。嫁衣怜我笨拙,激流让尔才华。群鸦恋树暮色,孤雁入苍穹。唯有旧交情谊,离别之际,依依不舍。”此诗赞颂了同窗好友在进步学运中所取得的成就。这三首诗看似描写学友离别之情,实则深藏周恩来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宏伟志向和满腔爱国情怀。2018年3月,在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周恩来诗句中的“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以此展现周恩来面对国家和人民时坚定不移的誓言。
1916年,袁世凯死后,时任长江巡阅使的张勋为了打击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处心积虑地勾结各地军阀,在徐州订立臭名昭著的北洋七省军事攻守同盟,妄图复辟封建帝制。有爱国民主思想,支持学生进步活动的私立南开学校教员张皞如(1878—1934,河北盐山人。后曾任安徽省财政厅秘书长等职),从报纸上看到军阀徐州会盟的消息时,十分气愤,疾书《伤时事》一诗。周恩来读后,当即步韵奉和一首,一同发表在《敬业》第五期上。张皞如的诗曰:“太平希望付烟云,误国人才何足云;孤客天涯空涕泪,伤心最怕读新闻。”周恩来奉和的诗题为《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诗曰:“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暗示了封建军阀张勋之辈复辟倒退的喧嚣,正如秋虫一样,只不过是死前的悲鸣而已。
赴日留学前作了一首著名诗。
“此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漂泊海外数载,不幸落第,遂返国另谋前程。今日整装待发,告别各位好友。轮扉兄邀我旧地重游,共饮美酒,有子鱼、幕天相伴,醉意朦胧之际,书此以作别离之纪念,亦以自省意志之不足也。民国八年三月”(轮扉,即张鸿诰;子鱼,即王嘉良;幕天,即穆敬熙,均为南开留日同学。——笔者注)
日本留学时,作诗四首。
1917年9月,周恩来从天津启航,抵达日本东京。抵达东京后,他起初暂居于神田区的一家旅馆,随后在神保町租下较为经济的“贷间”。他每日前往高等预备学校勤奋学习日语,为报考东京高等师范的官费留学生职位做准备。1918年5月19日,经南开新同学会干事长童冠贤的引荐,周恩来正式加入了新中学会。自此,他成为了新中学会的一员,并频繁参与该会的各项活动。同年7月初,周恩来在3月份未能如愿通过东京高等师范的招生考试后,再次尝试报考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却因日语会话不佳等原因再次未能如愿。周恩来在日本度过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到了1919年3月,当他得知母校南开学校设立了大学部,便毅然决定回国继续深造;4月,他离开东京,前往京都,在正在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求学的友人吴翰涛家中居住了十天,饱览了日本“千年古都”的迷人风光,并创作了《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以及《四次游圆山公园》等一系列优美的诗歌。这些诗作以新体诗的形式呈现,每篇都提及樱花,借景抒情,寓意深远。其中三首诗作是在同一天完成的。
图片
这首诗,作为周恩来赴日留学前的赠言,饱含了他对祖国的炽热情感。在1919年3月踏上归途之际,他特意将这首诗作赠予留日时的南开同窗。图中可见周恩来(后排左三)与留日同学们的珍贵合影。
1919年4月5日,周恩来在细雨纷飞中踏访了京都著名的风景胜地岚山。岚山虽非崇山峻岭,却峰峦叠嶂,景色宜人。雨中的岚山,景象纷呈,秀美诱人,树木葱茏,生机勃勃。周恩来见此景致,情感油然而生,即兴吟诗,创作了流传至今的著名诗作《雨中岚山——日本京都》。在这首诗中,周恩来借景抒怀,表达了振兴中华的宏伟志向,诗云:“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间夹几株樱。至尽头,忽见高峰耸立,泉水碧绿流淌,绕石映人。细雨纷飞,雾气朦胧;一线阳光破云而出,更显娇妍。世间万象真理,探寻愈深,愈发模糊;模糊之中,偶然窥见一线光明,愈发觉得美丽。”此诗洋溢着自然的气息,颇具感染力,直抒胸臆,亦隐含着对现实的深刻呼唤,映照出周恩来早年追求真理的宽广胸怀。雨后,周恩来又创作了一首题为《雨后岚山》的新诗,描绘了夜幕低垂后登山远望的景象以及作者的心境。诗笔挥洒自如,语言新颖活泼,写意抒情,独树一帜。
1919年4月5日,周恩来挥毫创作了一首名为《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的佳作,诗中描绘了樱花盛开、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景象。小池畔,杨柳轻拂,一位女子独自站立,显得格外孤单。诗中樱花与杨柳,究竟哪个更迷人?四周寂静无声,似乎无人问津。这首诗以“五”为笔名,于1920年1月20日载于天津《觉悟》杂志创刊号。同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一九一九年新诗年选》收录了此诗,并更名为《游京都圆山公园》。
无论春花何时再绽,无论现实如何变迁,皆无所牵绊,皆不动摇对真理和光明的执着追求。此诗亦发表于《觉悟》杂志的创刊号上。
必须指出的是:1979年1月22日,在京都,由中日友好团体及各界知名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了“周恩来诗碑筹建委员会”。经过数月的辛勤建设,4月16日,诗碑终告落成,成为中日两国友谊的象征。碑上镌刻的,是廖承志先生挥毫泼墨的《雨中岚山——日本京都》一诗。
回国后在天津作诗两首
1919年四月,周恩来自神户启程,搭乘船舶返回祖国。五四运动期间,他在天津发起组织觉悟社,并创办了《觉悟》杂志,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周恩来进入南开学校大学部(后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更名为南开大学)深造。同年十二月,他被任命为天津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执行科科长,由此成为天津市学生领袖中的佼佼者。1920年一月二十九日,周恩来担任天津各校前往直隶省公署请愿的总指挥,作为请愿代表之一,他在省公署被捕,并被拘禁至七月十七日。出狱后,得益于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的推荐,周恩来在十月中旬离开天津,前往上海等待船只,准备前往法国进行勤工俭学。十一月七日,周恩来从上海出发,乘坐船只前往法国。十二月中旬,他抵达了法国南部的著名港口——马赛。在天津逗留期间,周恩来创作了两首诗作。
“西北风劲吹,寒冬已至。雇一乘人力车,车夫身披棉衣。我感寒意,他却觉重;将衣物披我足上,我感激他情意深,他感谢我助他省力。共度人生?劳动者的生活!逝者的安逸!”此诗以偶遇人力车夫为引,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情厚谊,对旧时残酷的剥削制度进行了批判。诗作于1920年1月20日《觉悟》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该杂志由周恩来主编,具有进步性质。在发表此诗之际,周恩来化名为“伍豪”。有趣的是,周恩来当时规定《觉悟》杂志的投稿者均需通过抽签决定笔名,而他抽得“五号”签,故取笔名“伍豪”。
“……你将远行,踏过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路风浪翻滚,气势磅礴,将你送往那自由的法兰西海岸。到那时,拿起工具,挥洒你的汗水;铸就你的辉煌。锤炼你的才华;守护你的纯真。他日归来,扬起自由的旗帜;高唱独立的旋律。争取女权,追求平等,投身社会实验。打破旧有的伦理束缚,全赖你心中的坚定信念……三月后,在马赛的海岸,巴黎的郊外,或许我能再次见到你。一路珍重!”显而易见,这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离别之作。它既是周恩来对友人的赠言,也是他内心深处的独白。不久之后,年仅22岁的周恩来在出狱之后,怀揣着“改造中国社会”的坚定信念,踏上了前往法国的旅程,开启了留法勤工俭学的生涯。
欧洲行,作诗两首。
1921年,周恩来在法国,经张申府与刘清扬的引荐,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先后担任中共旅欧支部的负责人等职务。1924年7月下旬,鉴于国内革命斗争的紧迫需求,周恩来毅然从法国启程,乘坐船只返回祖国。同年9月初,他抵达香港,并再次乘船前往广州。10月,中共中央作出决策,决定重建广东区委,周恩来被任命为委员长,并兼任宣传部部长。11月,在他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的推荐下,周恩来又兼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在国外期间,周恩来创作了两首诗作。
“英勇的牺牲,苟且的生存。贪生怕死,不如视死如归!生死离别,最为难忍。离别时,牵肠挂肚;死后,无足轻重,不如留下感人的永别!不耕耘,何来收获?未播革命之种,却望共产之花绽放!梦想红旗飘扬,却无需以血染之,世间哪有如此便宜之事?空谈不如行动!贪生者亦感离别之痛,随生死而流转,却难以领悟这感人的永别,永别的感人力。无需寄望他人,生死之路,已摆在每个人面前,追求光明,任君选择!挥舞那铁锹,开垦那未耕之地。种子撒向人间,鲜血滴落大地。本是离别,日后更显永别!生死若已参透,当努力求生,亦当努力赴死,如此永别,又何惧哉?”周恩来随后在致国内友人的信中分享了这首诗,坦露心迹,称其为表达个人志向之作,“亡友之死讯传来,反而更加坚定了我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我坚信,他的牺牲将更有意义!”此诗不仅表达了对逝友的深切哀悼,更蕴含了诸多人生哲理和革命理念,其艺术成就与思想价值至今仍令人敬佩。
“革命的赤光,自北俄升腾,唤醒了如同冬虫般沉睡的被压迫阶级,震撼了如同春蚕般被束缚的世界殖民地,封建的残余势力,以及国际上的盗贼,都被其照亮,真相尽现。夜色渐深,曙光将至,赤色的光芒,早已在东方闪耀。切记,远方的土耳其,近处的印度。的确,若要追求自由与独立,唯有靠近赤光,走上世界革命的道路。起来吧,起来吧,我们的朋友!”此诗并未署名。周恩来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中国革命的宣言。
重庆延安各题诗
1941年伊始,国民党发起了震动国际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在安徽泾县茂林区域,遭到顾祝同部上官云相所率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围攻。经过连续七天的激战,新四军仅约两千人成功突围,部分被击散,多数英勇牺牲或被俘。在叶挺军长与上官云相交涉期间,不幸被非法拘押。副军长项英及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后,不幸遭叛徒暗算。1月11日,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在重庆对国民党代表张冲就新四军遭受突袭一事提出严正抗议,并指令《新华日报》揭露国民党对新四军的袭击阴谋。然而,国民党新闻检查机构封锁了《新华日报》对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及评论。为揭露真相,展开正义斗争,1月18日,《新华日报》计划采取“开天窗”方式表达抗议。周恩来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此四言诗在“开天窗”位置刊登,全面揭示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在国统区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首推刘志丹。”这首诗流露出对刘志丹辉煌一生的深切敬意和高度评价。
建国后,赋诗一首。
“粉身碎骨,英雄气概犹存;百炼千锤,斗士风范长存。走石飞沙,侠客足迹留存;上天入地,奇功卓绝难寻。”
图片
在1941年1月,周恩来先生为《新华日报》撰写了一篇题词和诗歌,旨在揭露国民党当局所策划的皖南事变。附图展示了1939年周恩来与叶挺(右方)及项英的珍贵合影。
“正当欣喜于志愿军胜利归来之际,又恰逢悼念前往阿富汗及阿联进行文化交流的烈士大会前夕,思绪万千,长夜漫漫难以入眠。回想起毛主席关于整风思想中的忠于人民、提升自我风格、献身海外、征服自然的教诲,于是随口吟成四句俚语。我非诗人,仅以此文抒发胸臆。”
“我与老舍、郑振铎、王统照同年出生。”这一细节反映出他对部下郑振铎的熟知与了解,同样,他对同在逆境中遭遇不幸的蔡树藩(1905—1958,湖北汉阳人,曾任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主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亦同样熟悉。
“人民日报:总理诗作可即发表。陈毅,10月31日。”《人民日报》对此高度重视,计划在次日的副刊上刊登。然而,当天周恩来却直接致电《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表示“暂时不予以发表”。
“因志愿军辉煌战果的激励,恰逢纪念郑振铎、蔡树藩等英勇烈士的大会前夕,内心激动不已,彻夜难眠,于是创作了一首不甚工整的诗篇,呈给陈总审阅。然而,即便如此,仍觉诗句未能尽意,遂决定将其作废。”这样的自我“放弃”,凸显了周恩来在诗歌创作上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亦启发人心。
线上炒股配资开户平台,配资股公司官网,贵阳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